读《牡丹亭》死者。娄江俞二娘边读《牡丹亭》,边“蝇头细字,批注其侧”,终于,“怨愤而终”,年方十七。扬州冯小青读《牡丹亭》,不禁伤叹自身婚姻的不幸,悲恸难已,十八岁就哀怨而死。冯小青留诗一首:“夜雨敲窗不忍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世间也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悱恻哀婉。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死者。《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在强烈而真挚的失恋痛苦中,“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小说一问世,无数青年如痴如醉地读它。而那些同歌德(维特)一样经历爱情烦恼的青年,便模仿维特的打扮、带上手枪,象维特那样去自杀。这样死去的青年为数不少。
〔简释〕作品情深意挚,自然极易引起共鸣。但因读作品而致死,至少是无丝毫积极意义。欣赏作品,无动于衷,不惊不疑,不能深入作品,当然不会有收获,然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合而为一”,“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女孩就是丽娘,男儿便是维特,也是鲁迅先生早已批评过的。正确的方法:保持距离,若即若离。能深入作品之中,是“即”,不忘我只是欣赏者,是“离”,这样,保持距离,则既有收获,也不至造成无意义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