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举例(一)

    秦始皇姓嬴名政,“正月”改为“征月”,或把“正月”改称“端月”。
    汉武帝名“彻”,有个叫蒯(kuǎi)彻的人被改为“蒯通”。
    汉宣帝名珣(xún),荀卿改成了“孙卿”。
    司马迁父名谈,所以书中有赵谈,他改书“赵同”。《史记》有极少篇出现“谈”字,有人怀疑不是出于司马迁之手,经考证,乃司马谈的遗篇而司马迁收入《史记》未作改动。
    汉安帝名祜(hù),《说文解字》便在示部空立“祜”字头仅注“上讳”二字而不作解说。
    汉代王昭君,晋人称她明君,明妃,因晋武帝名“昭”的缘故。
    唐太宗名昀(yún)民,于是“民风”改“人风”。《齐民要术》改为《齐人要术》。
    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参加进士考试被人指责不避家讳。韩愈作《讳辩》,就是替他鸣不平。
    《红楼梦》的林黛玉,母亲姓贾名敏,她读“敏”为“密”,写“敏”必减一、二笔。
    〔简释〕“避讳制”形成于秦汉,完备于唐宋。常见的避讳大致有为圣贤讳、为帝王讳、为父辈讳三种。或回避字形,如“敏”减笔;或回避字音,读音相同或
    相近者都要避开,这类最多;或回避字义,忌讳“叛”,连“反”、“逆”也回避——“避讳”方式也是三种。
    有人说避讳是中国古代的特产,懂得避讳常识,阅读古诗古文时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