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

点击文中汉字,查看汉语意思 | 微信公众号: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 zhú
  • shí
  •   
  • qīng
  •  
  • zhèng
  • xiè
  • yǎo
  • dìng
  • qīng
  • shān
  • fàng
  • sōng
  •  
  • gēn
  • yuán
  • zài
  • yán
  • zhōng
  •  
  • qiān
  • wàn
  • hái
  • jiān
  • jìng
  •  
  • rèn
  • ěr
  • dōng
  • 西
  • nán
  • běi
  • fēng
  •  

点击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知识点归纳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郑燮 扬州八怪之一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 shī
  •   
  • sān
  • guó
  •  
  • cáo
  • zhí
  • zhǔ
  • dòu
  • chí
  • zuò
  • gēng
  •  
  • shū
  • wéi
  • zhī
  •  
  • zài
  • xià
  • rán
  •  
  • dòu
  • zài
  • zhōng
  •  
  • běn
  • shì
  • tóng
  • gēn
  • shēng
  •  
  • xiāng
  • jiān
  • tài
  •  
  • jiāng
  • pàn
  • xún
  • huā
  •   
  • táng
  •  
  • huáng
  • niáng
  • jiā
  • huā
  • mǎn
  •  
  • qiān
  • duǒ
  • wàn
  • duǒ
  • zhī
  •  
  • liú
  • lián
  • dié
  • shí
  • shí
  •  
  • zài
  • jiāo
  • yīng
  • qià
  • qià
  •  
  • qīng
  • míng
  •   
  • táng
  •  
  • qīng
  • míng
  • shí
  • jié
  • fēn
  • fēn
  •  
  • shàng
  • xíng
  • rén
  • duàn
  • hún
  •  
  • jiè
  • wèn
  • jiǔ
  • jiā
  • chù
  • yǒu
  •  
  • tóng
  • yáo
  • zhǐ
  • xìng
  • huā
  • cūn
  •  

点击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清明)》知识点归纳

  • shí
  • huī
  • yín
  •   
  • míng
  •  
  • qiān
  • qiān
  • chuí
  • wàn
  • záo
  • chū
  • shēn
  • shān
  •  
  • liè
  • huǒ
  • fén
  • shāo
  • ruò
  • děng
  • xián
  •  
  • fěn
  • suì
  • shēn
  • hún
  •  
  • yào
  • liú
  • qīng
  • bái
  • zài
  • rén
  • jiān
  •  

点击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知识点归纳

  • yuán
  •   
  • sòng
  •  
  • wáng
  • ān
  • shí
  • bào
  • zhú
  • shēng
  • zhōng
  • suì
  • chú
  •  
  • chūn
  • fēng
  • sòng
  • nuǎn
  •  
  • qiān
  • mén
  • wàn
  • tóng
  • tóng
  •  
  • zǒng
  • xīn
  • táo
  • huàn
  • jiù
  •  

点击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知识点归纳

作者:
百家姓 白居易 班固 鲍照 北朝民歌 蔡伸 曹操 曹丕 曹勋 曹植 曹组 曾觌 岑参 常建 晁补之 陈东甫 程垓 陈亮 陈陶 陈与义 陈子昂 崔颢 崔曙 崔涂 戴复古 戴叔伦 杜甫 杜牧 杜秋娘 杜审言 杜荀鹤 范成大 房舜卿 方岳 范仲淹 冯延巳 高鼎 高适 龚自珍 归有光 顾况 顾夐 韩翃 韩疁 韩偓 韩愈 韩元吉 韩缜 贺知章 贺铸 侯蒙 皇甫冉 皇甫松 黄公绍 黄机 黄裳 黄升 黄庭坚 黄孝迈 胡令能 贾岛 蒋捷 姜夔 蒋氏女 皎然 贾谊 金昌绪 纪昀 孔子 寇准 李白 李重元 郦道元 李端 列子 李好古 李贺 李璟 李隆基 李密 林逋 林升 李频 李颀 李峤 李清照 李商隐 李绅 李斯 刘长卿 刘辰翁 刘方平 刘过 刘克庄 刘昚虚 刘义庆 柳永 刘禹锡 刘桢 柳中庸 柳宗元 李珣 李益 李煜 李元膺 李之仪 卢炳 卢纶 骆宾王 罗隐 陆游 卢祖皋 吕本中 吕不韦 马戴 毛滂 毛诗 马致远 孟浩然 孟郊 孟子 纳兰性德 牛峤 牛希济 欧阳修 潘阆 裴迪 蒲松龄 钱起 秦观 秦韬玉 秋瑾 丘为 权德舆 屈原 沈佺期 史达祖 诗经 石孝友 时彦 司空曙 司马光 司马迁 宋濂 宋祁 宋之问 宋自逊 孙光宪 苏轼 苏洵 唐婉 谭嗣同 陶渊明 王安国 王安石 王勃 王昌龄 王观 王翰 王建 王冕 王磐 王雱 王清惠 王实甫 王湾 王维 王羲之 王炎 王应麟 王禹偁 汪藻 王之涣 万俟咏 魏学洢 韦应物 魏征 韦庄 翁卷 文及翁 文天祥 温庭筠 吴均 吴潜 吴文英 向子諲 小古文 萧统 夏完淳 西鄙人 谢逸 辛弃疾 徐昌图 薛逢 薛昭蕴 许浑 荀子 杨万里 杨无咎 晏几道 严仁 严蕊 晏殊 姚鼐 叶梦得 叶清臣 叶绍翁 佚名 元结 袁枚 袁去华 元稹 岳飞 乐府诗集 俞国宝 于谦 曾几 礼记 张泌 张昪 张祜 张继 张籍 张九龄 张耒 张抡 张乔 张若虚 张舜民 战国策 张先 张孝祥 张旭 张炎 张养浩 张元干 张志和 赵佶 赵师秀 赵长卿 郑畋 郑燮 钟嵘 仲殊 周邦彦 周敦颐 周兴嗣 周紫芝 庄子 朱敦儒 朱服 诸葛亮 朱庆馀 朱淑真 朱熹 左丘明 左传 祖咏
展开

让金钱为有意义的事出一份力:立即捐助 >>

郑燮 扬州八怪之一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共发表 1 篇

作者诗文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锐智精品

捐助本站